举报投诉联系我们 手机版 热门标签 国学啦
您的位置:国学啦 > 秋水优秀教案 《秋水》教案参考

秋水优秀教案 《秋水》教案参考

2023-03-28 12:43

秋水优秀教案 《秋水》教案参考

秋水优秀教案

秋水优秀教案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种教案的特点是,它采用了一种“全面思考”的方式来设计课堂,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首先,在制定秋水优秀教案时,要注意课堂内容的逻辑性和连贯性。这样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并且能够将所学内容与日常生活中的情况相关联。其次,要注意课堂上所使用的教材要有一定的难度,但也不能太难以至于影响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此外,在制作教案时还要注意将各个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课堂上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尽可能地准确、明了、有力。

// 在制作教案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 注重逻辑性、连贯性; 
2. 教材难度适中; 
3. 各部分有机衔接; 
4. 信息准确、明了、有力. 

此外,在制作教案时还要注意将各个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课堂上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尽可能地准确、明了、有力。例如:可以采用回顾前文、引入新文章或者引导问题回答的方式来衔接前后文章之间的关系。此外,也可以采用回忆前文或者引导问题回忆前文中所包含信息的方式来衔接前后文章之间的关系。

// 在衔接前后文章之间关系时可采用如下方式: 
1. 回顾前文; 
2. 引入新文章; 
3. 引导问题回答; 
4. 回忆前文; 
5. 引导问题回忆前文中所包含信息.

《秋水》教案参考(通用8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秋水》教案参考(通用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秋水》教案参考 篇1

一、 导入:

我们中国的成语源远流长,含义深刻。其中有两个成语,一个是“ 望洋兴叹” ,一个是“贻笑大方”。大家知道它出自什么作品吗?(《庄子?秋水》)有谁能说一说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让内行者见笑。)

二、 介绍作者及《庄子》

庄子,名周.宋蒙城(今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生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死于公元前三世纪上半时期,与孟子同时或稍后。他作过蒙城漆园吏;楚威王要拜他为相,他拒绝了。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后学者所著。一般人认定,“内篇”七篇是庄子自著,“外篇”十一篇是门人和后学者所著。它是一部唯心主义哲学著作,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一书的思想核心.即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随从世俗,反对人为,弃圣绝知,否定现实的进步和斗争。

《庄子》中所宣扬的社会理想是人类远古,所谓“其卧徐徐,其觉于于”;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庄子》有一定的批判精神。当时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大批的贵族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他们极尽诡诈残酷,贪婪无厌,穷奢极欲。庄子反对“知”、“圣”,诅咒黑暗,往往是基于此而发。在后学中更明确指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这种深刻的批判精神,体现了《庄子》文章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后代也有积极影响。

三、 整体感知课文

《秋水》是《庄子?外物》中的一篇。课文节选的是《秋水》篇的开头一段,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学生思考:全文可分为多少个层次?怎么划分?每层讲什么?

明确:全文分两层:第一层(“秋水时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四、 思想内容分析:

1、 分析第一层

提问:本层共两句话,每句讲什么?

明确: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

提问:河伯骄傲自满的神态、心理可用什么成语概括?

(参考:踌躇满志、夜郎自大)

板书设计 :

百川灌河——雄壮

黄河

不辩牛马——开阔

第一层

欣然自喜——踌躇满志

河伯

天下之美尽在——夜郎自大

2、 分析第二层

提问:见到大海,河伯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明确:对于接纳众流、浩瀚无垠的大海来说,黄河与之相较,又实在是太渺小了。当河伯怀着洋洋自得的心情向东而行,到达北海,“东面而视”时,满眼所触及的是无边无际的茫茫海水,这和“不辩牛马”相差何啻天壤。河伯还有自知之明,顿觉自己的见识局于一隅,自愧弗如,故而会望洋兴叹

提问:河伯是怎样进行自我批评的?

明确: 首先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接着以小看仲尼和轻视伯夷的事例,证实了自己的浅薄。最后以一个“殆”字,阐明骄傲自满的危害性,即势必遭到“大方之家”的耻笑。批判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一个狂妄自大,又将幡然悔悟的河伯形象跃然坻卜,呼之欲出了,从而揭示了反骄破满的主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板书设计 :

东面而视

大海

第二层 不见水端

责己狂妄

河伯 批己浅薄

贻笑大方

3、 小结 提问:本文对我们有何启示?

明确: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那就是说一个人的见识总是有限的,见闻再多,也不能骄傲自满。(学生说出诸如“人贵有自知之明 ”、“ 知耻近于勇 ”、“谦受益,满招损”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自大由于无知”、“ 有比较才有鉴别”等,都应予以肯定。)

五、总结本文有关的语法

(一)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二)一词多义

望洋向若而叹曰。(名词,海神名。)

以为莫己若者。(动词,如、及、比得上。)

(三)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作状语。东:向东面。)

东面而视。(方位名词作状语。东:朝东,向东。)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少:认为…;少,小看;轻:认为……轻,轻视。)

(四)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句。宾语“己”置于动词谓语“若”的前面)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五)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 意思。)

六、分析本文写作特点

本文以寓言的形式说理,因此将客观的东西主观化,用拟人的来表现海、河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如河伯的沾沾自喜和对海神若的谈话就是如此,另外,在论说时,文章采用了引申譬喻的方法,以小见大地扩展话题。比如文章开始写的是水之大,而河伯对海神若的谈话则提到了仲尼之闻与伯夷之义,就由 水势的大小拓展到道德学问的方面来,使文章的内涵更丰富,主题更深刻。

《秋水》教案参考 篇2

教学目的:

1、 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本文寓意。

2、 了解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2、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

1、 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 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及“望洋兴叹”“贻笑大方”两个成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

1、 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 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步骤:

一、导语:

鲁迅 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过中国古代的一位作家:“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他所说的这个人是谁呢?对,这个人就是先秦时期的哲学家、散文家庄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我们知道道家学派还有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老子和庄子被后世人合称为“老庄”。老子的思想是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无为而治,庄子是在老子的基础之上,继承并进一步发扬了老子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即一切顺应自然,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就是庄子最基本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和他的弟子门人合著的《庄子》一书中,我们知道,先秦时期的一些著作,经常是文、史、哲不分家,因此,《庄子》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板书)

第一, 想象奇幻,

第二, 构思巧妙,

第三, 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

第四, 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庄子》一书共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秋水》选自外篇,好,下面我们就来研读文章,。

三、教师范读(带感情)、正音:

泾jìng 涘sì 渚zhǔ 殆 dài

四.学生齐读,初步感知

文章特别短小,只有5句话,文字比较浅显,所以下面就请大家参照注释,疏通文章的大意。(3-5分钟)

五.文章讲解

1.先看第一句:

秋水,何意?时,什么用法,名→动(板书)

百川,是一百条河流吗? 河,是指黄河,古今异义词(板书)

2.再看第二句:

泾,通假字(板书)辩,通假字(板书)

3.前两句分析:

前两句给我们描写了怎样一种景象?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一到了,“百川灌河”(板书)河水泛滥,气势如何?非常壮观,“泾流之大……不辩牛马”,是说畅通无阻的水流是这么大,以至于河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请是牛是马了,“不辩牛马”(板书),这是进一步说明黄河的壮阔。

4.第三句。

于是焉,如何译?在这个时候 以………为,就是以为之意 美,美景,形→名(板书)

尽在己,全要自己这里

问:这时候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

明确:他是黄河之神,看到黄河这么壮阔,(板书“欣然自喜”)就感到自己很了不起,这是它的功劳,当然就洋洋得意起来,这反映了他的什么心理?---骄傲自满。

5.第四句:

顺流而东行:东,向东走,名→状语(板书) 至于:到了的意思,古今异义(板书)

东面而视:面,面对,面向,名→动(板书)

问:河伯到了大海里之后,所看到的大海是怎样一种景象呢?

“不见水端”(板书)这说明了大海的什么特点?----广阔。

6.第五句:

旋:掉转

面目:脸,古今异义(板书)

成语“望洋兴叹”的由来

闻道百:听说了很多道理。定语后置(板书) 莫己若:宾语前置(板书)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板书)

少:小看,形→动,意动(板书)

非………则……:如果不是………就……

见………于……:被………所…… 固定句式(板书)

成语“贻笑大方”的由来

大方,指明白到理的人,古今异义(板书)

问:河伯到了大海里,看到了大海的广阔后,是怎样的神态呢?

---始旋其面目,“望洋兴叹” (板书)

问:为什么要叹息呢?

------这个时候它才认识到自身的渺小了,不禁为自己的骄傲自满而感到惭愧,对自己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评(板书):批评自己的狂妄无知,骄傲自满。

六.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①人贵自知之明;

②谦受益,满招损;

③自大由于无知;

④知耻近手勇;

⑤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⑥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七.写作特色:

好,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是不是也体现了庄子散子的总体艺术特色呢:

①想象奇幻√②构思巧妙③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④文笔汪洋恣肆⑤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明确:不全是。就本文来讲最突出的特色主要表现在:

1.巧设比喻:本文要说明的是人不能骄傲自满的道理,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来比喻,非常生动,化抽象为形象;

2.对比手法:通篇都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黄河的壮阔和大海的广阔进行对比,前者是“百川灌河”“不辩牛马”,后者是“不见水端”“难穷也”;还有把河伯前后态度的变化进行对比,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八.小结:

这篇文章以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为喻,说明一个的见识有限,只有经过比较,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会贻笑大方。讲地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全文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也使我们初步了解了庄子散文的一些艺术特色,感受到了先秦诸子散文的博大精深。

备用材料:

为了使同学们对庄子的散文特色有更多的了解,现在我们看看庄子的《秋水》的第二段,请大家打开课本配套用书《精品阅读》132 页。

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作业:

1.背诵全文。

2.写一篇读后感。

《秋水》教案参考 篇3

一、 导入:

我们中国的成语源远流长,含义深刻,《秋水》教案。其中有两个成语,一个是“ 望洋兴叹” ,一个是“贻笑大方”。大家知道它出自什么作品吗?(《庄子 秋水》)有谁能说一说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让内行者见笑。)

二、 介绍作者及《庄子》

庄子,名周.宋蒙城(今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生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死于公元前三世纪上半时期,与孟子同时或稍后。他作过蒙城漆园吏;楚威王要拜他为相,他拒绝了。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后学者所著。一般人认定,“内篇”七篇是庄子自著,“外篇”十一篇是门人和后学者所著。它是一部唯心主义哲学著作,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一书的思想核心.即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随从世俗,反对人为,弃圣绝知,否定现实的进步和斗争。

《庄子》中所宣扬的社会理想是人类远古,所谓“其卧徐徐,其觉于于”;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庄子》有一定的批判精神。当时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大批的贵族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他们极尽诡诈残酷,贪婪无厌,穷奢极欲。庄子反对“知”、“圣”,诅咒黑暗,往往是基于此而发。在后学中更明确指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这种深刻的批判精神,体现了《庄子》文章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后代也有积极影响。

三、 整体感知课文

《秋水》是《庄子·外物》中的一篇。课文节选的是《秋水》篇的开头一段,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秋水》教案》。

学生思考:全文可分为多少个层次?怎么划分?每层讲什么?

明确:全文分两层:第一层(“秋水时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四、 思想内容分析:

1、 分析第一层

提问:本层共两句话,每句讲什么?

明确: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

提问:河伯骄傲自满的神态、心理可用什么成语概括?

(参考:踌躇满志、夜郎自大)

板书设计 :

百川灌河——雄壮

黄河

不辩牛马——开阔

第一层

欣然自喜——踌躇满志

河伯

天下之美尽在——夜郎自大

2、 分析第二层

提问:见到大海,河伯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明确:对于接纳众流、浩瀚无垠的大海来说,黄河与之相较,又实在是太渺小了。当河伯怀着洋洋自得的心情向东而行,到达北海,“东面而视”时,满眼所触及的是无边无际的茫茫海水,这和“不辩牛马”相差何啻天壤。河伯还有自知之明,顿觉自己的见识局于一隅,自愧弗如,故而会望洋兴叹

提问:河伯是怎样进行自我批评的?

明确: 首先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接着以小看仲尼和轻视伯夷的事例,证实了自己的浅薄。最后以一个“殆”字,阐明骄傲自满的危害性,即势必遭到“大方之家”的耻笑。批判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一个狂妄自大,又将幡然悔悟的河伯形象跃然坻卜,呼之欲出了,从而揭示了反骄破满的主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板书设计 :

东面而视

大海

第二层 不见水端

责己狂妄

《秋水》教案参考 篇4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领会主旨,鉴赏语言及表达技巧

教学重难点

理解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方法

诵读法、文言卡片法、课堂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很短小的文言文——《秋水》。

大家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吧。大家认为其中最有名的两个派别或者说对中国影响最深远的两个派别是哪两家呢?代表人物分别是谁?(儒家孔子孟子、道家老子庄子)

师补充: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可见,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便是庄子。今天我们就来一次亲密接触,零距离感受其思想魅力。

介绍庄子

先让学生介绍,教师再补充,展示PPT介绍庄子。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东北)人,大体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重要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庄子的物质生活虽然贫困,但精神生活却异常丰富:读书、漫游、观察、遐想,追求“至人无己”的自由境界。庄子的思想较为复杂:在政治上,他激烈而深刻地抨击统治阶级,赞同老子的“无为而治”,主张摈弃一切社会制度和文化知识;在思想意识上,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在生活态度上,他顺应自然,追求绝对的自由。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风格。它吸收了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想象奇特,形象生动。此外,还善于运用各种譬喻,活泼风趣,睿智深刻。行文有时像风行水上;有时像万斛源泉,随意流出,汪洋恣肆,奇趣横生。总体来说,庄子散文极具浪漫主义风格,在古代散文中罕有其比,赢得无数文人学士的仰慕。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解题

“秋水”的含义:秋天的雨水。

一、第一次诵读

指定个别学生诵读,让其他学生仔细听,指出错误之处或者和自己读的不一样的地方,教师再纠正。

二、教师讲解课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重点字词:

1、时至:按季节来到。

2、百川灌河:许多小河流的水都流入黄河。

3、泾流:同“径”,直流的水波。

5、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两岸和河中沙洲之间,分辨不清对岸的牛和马。

6、河伯:传说中的黄河之神。

7、尽在己:都汇聚到这里来了。

8、北海:北方的大海,今渤海。

9、东面:面向东;脸朝东。

10、旋其面目:改变先前洋洋得意的面容。

11、望洋向若:望着海神;面对着海神。(望洋:抬头向上看,仰视的样子。)

12、野语:俗语。

13、闻道百:听到过很多道理。

14、莫己若:没人能比得上自己。(宾语前置:莫若己)

15、少仲尼之闻:小看孔子的学识。

16、轻伯夷之义:轻视伯夷的高义。

17、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现在我目睹了大海您的无穷无尽。

18、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我将长久地被有学识、修养高的内行人笑话。

附:《秋水》译文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许许多多的小水流都注入黄河。畅通无阻的流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了。这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觉得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他顺着河流往东走,到了北海,面对东面一看,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候,河神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迷茫地感叹说:“俗语有这种说法:‘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我曾经听说过,有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我亲眼见到您的广阔无边,我要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三、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制作文言卡片

卡片一:字音、成语

泾(jīng)流两涘(sì)渚(zhǔ)崖殆(dài)少仲尼之闻(shǎo)

望洋兴叹: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亦作“望羊”,仰视的样子。

贻笑大方:留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的人笑话。贻,遗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常用作谦词。

卡片二: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同“径”,直。

不辩牛马:辩,同“辨”,辨别。

卡片三:古今异义

(1)至于古义:到了,到达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2)河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

(3)面目古义:面孔

今义:相貌

(4)大方古义:大道理

今义:不吝啬;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5)于是焉古义:介宾短语,在这时

今义:连词,表顺接

卡片四:词类活用

(1)秋水时至:时:按时。名词作状语。

(2)顺流而东行:东,向东,名词作状语。

东面而视:东,朝东,名词作状语。

(3)少仲尼之闻:少,以…为少,形容词意动用法。

轻伯夷之义:轻,以…为轻,形容词意动用法。

(4)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美,美景,形容词作动词。

卡片五:一词多义

(1)若望洋向若而叹曰:海神名,海若。名词。

以为莫己若者:动词,比得上。

(2)闻闻道百:动词,听到。

少仲尼之闻:名词,学识,学问。

(3)始始旋其面目:副词,才。

始吾弗信:名词,开始。

(4)见不见水端:动词,看见。

见笑于大方之家:与“于”一起表被动。

(5)之我之谓也:结构助词,提宾标志。

少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

卡片六: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句

以为莫己若(以为莫若己)

我之谓也(我谓之也)

(2)判断句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3)定语后置句

闻道百(闻百道)

(4)省略句

(河伯)顺流而东行

(河伯)东面而视

(5)被动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见…于…)

四、问题探讨

①秋水来了,黄河是怎样的情形?(1生读这几句,质疑问难)河伯又是什么样的表现?

②秋水来了,东海是怎样的情形?河伯又是什么样的表现?

情形表现连接语

百川灌河欣然自喜于是焉

秋水时至

不见水端望洋兴叹于是焉

③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换句话说是批评谁?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④本文写的是真人真事吗?以虚构的故事来讲述道理,属于寓言。

本文既属于先秦散文,又是一篇寓言故事。本文艺术特色照应了介绍庄子时说说的想象奇幻,善用寓言和对比,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⑤讨论从这则寓言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呢?(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贵自知之明;

谦受益,满招损;自大由于无知;

知耻者近乎勇(知耻而后勇)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问:你们可否用熟语作答,看你能想出多少,记时开始,看谁最快?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五、小结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神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神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的海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

六、布置作业

展开想象,用现代汉语把《秋水》改写成寓言故事。

七、板书设计

《秋水》教案参考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并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及重要句式。进一步学习直译和意译。

⑵理解庄子及其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⑶在理解字词句及文章内容、结构层次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

⑴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哲学道理。

二、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径流、涘、旋其面目、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并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三、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是节选内容,短且易懂,宜于以读带讲。反复阅读利于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的突破口,可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自读、默读等多种形式完成教学任务。

2、问答法。用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指导学生阅读《庄子》中的有关篇目(《金榜》上的《神龟·鵷鶵·鯈鱼》和《读本》上的《庖丁解牛》,开拓视野,更深入地了解庄子及其哲学思想。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在课前让学生对照《金榜》上的“基础归纳整合”中的字音辨认、通假字、古今异义、重点实、虚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在书上作上记号;每人发张白纸把全文翻译一遍。

二、课文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阶段(九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五单元)曾学过《庄子》中的两则故事,大家还记得是哪篇吗?

明确:《惠子相梁》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两篇文章用机敏、幽默、诙谐的语言提到过一种像凤凰一类的鸟叫鵷鶵,形容它为“夫鵷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以及名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庄子的散文——《秋水》,本文是节选其中的第一段(板书题目)。

三、介绍庄子及其哲学思想

请同学们翻开《金榜》第148页,自己阅读有关庄子的助读资料。

教师补充:庄子一生的文学成就汇聚在《庄子》这本书中,春秋战国时期,学派众多,百家争鸣,在诸子散文中,庄子尤其擅长用寓言故事说理,同学们以前有没有阅读过庄子的寓言故事?

举例:庄子的生活及其贫困,曾住过陋巷,打过草鞋,并向监河侯借粮,楚威王听说他很有才华,派使臣携重金欲聘他为相,他却对使臣说:“千金是很重的财物,卿相是尊贵的地位,你难道没有看到祭祀用的牛吗?人们养它几年,然后给它披上绣花衣服,送进太庙,杀了作祭品。到这时,它即使想做一头自由自在的小猪也不行,你快走吧,不要玷污我。”——可见庄子是一位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拘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又例如: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去吊唁,看到庄子正伸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敲着瓦盆唱歌,庄子认为人的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如同春夏秋冬一样周而复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秋水》这篇文章,看看庄子是否又在用寓言说理?

初步明确:庄子说理具有“纵横捭阖”“汪洋恣肆”的特点。

四、听录音,请学生思考问题:

①全文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全文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秋水时至”到“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②初步明确全文的主旨:

明确: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的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五、引导学生翻译第一自然段与第二自然段:

边翻译边归纳文言基础知识:板书:

(一)通假字:“泾”同“径”,直“辩”同“辨”,分辨

(二)词类活用:

(1)秋水时至:时,名词作状语,按照时令

(2)顺流而东行: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3)东面而视:东,名词作状语,朝东

(4)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美,形容词作名词,美好的东西

(5)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少,形容词作名词,小看

轻,形容词作名词,轻视

(三)、重点句式:

(1)闻道百(定语后置)

(2)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3)且夫我尝闻少仲尼(固定句式:且夫……,再说)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非……则……,如果不……就)

(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固定句式)见,表被动引出动作发出者

(四)古今异义:

古义今义

东面:脸朝动方位名词,东边

面目:脸色,神情脸的形状,相貌

至于:到,达到表示另提一事

大方:修养很高,明白道理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北海:北方的大海,指东海的北部我国一部分海域

于是:在这时,这时候连词,表承接

六、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

明确:本文通过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在行文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河伯“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叹”的对比。在对比中使情节加以推动,在对比中河伯大彻大悟,有了新的认识。

七、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谈谈本文哲学启示。

明确:

a、人贵有自知之明

b、谦受益,满招损

c、自大由于无知

d、知耻近乎勇

e、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g、有比较才有鉴别

八、学生朗读全文,强调要读出河伯“欣然自喜”的神态,见了北海后感叹的语气以及明确了自己见笑于大方之家的语气。

(可叫学生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语气)

九、布置课后作业:

1、完成《金榜》中的习题。

2、将体会的哲学道理写到周记中。

《秋水》教案参考 篇6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2、 学习对比的方法。

3、 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4、 背诵课文。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老师和学生一起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板书课题)

二、 作者介绍:(投影)

庄子: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庄子的思辨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

《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三、 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投影)

1、 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2、 找出词性活用词语,并理解。

3、 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秋水》教学设计3》。

4、 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

5、 理解这则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

小结:(投影)

(1) 古今异义:古今

至于北海到了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百川灌河特指黄河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脸脸的形状,相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深明大义的人,或①不吝啬

专通某种学问的人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2) 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作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3) 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4) 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秋水》教案参考 篇7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领悟庄子的思想在《秋水》中的体现

2.进一步体味庄子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

课前准备:

完成第一课时词语疏通的教学并要求全文背诵,请同学们以四人为组查找庄子最有名的寓言故事。

教学安排: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二课时

1.导入

师:前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学习诸子百家散文,其中著名的有哪几家?

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师: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的人物便是庄子。在现今高度发达的社会里,庄子思想对于我们或许更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和意义,今天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庄子的精神世界。

师:庄子是一个善于用寓言讲故事的人,他讲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我们现在常用的“井底之蛙”就是其中的一个,有哪位同学能讲给大家听听?

生:井底之蛙对东海的`大甲鱼说:我快乐极了,出来时在井栏上跳跃,回去时在井底休息;在水里游的时候,水会浮起我,到水底的时候呢,有泥巴来按摩我的脚,可看看旁边的小蝌蚪、小螃蟹它们就比不上我了。我独据一池井水,跳跃其间,无比自在,你也进来享受享受吧!可是甲鱼的左脚还没有跨进去,右膝却已被绊住了。它缓缓地说道:东海有一千里长,八千尺高,即便连年旱灾水灾海水都不曾为之减少或增加,这才是它真正的快乐呢!井底之蛙听了之后若有所思。(可简要讲述)

师:庄子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生:不要自以为是,天外有天……

2.领悟课文《秋水》中庄子的思想含义

(1)师:那么课文《秋水》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呢?请全体同学齐声朗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生:以河伯与北海若的一段对话说明要谦虚,不能自满;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强中自有强中手……

(2)师:我们从课文中的什么地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请同学们散读文章的第二段,从文中找出最关键的词句。

(3)师请生一边回答,一边自己出示板书:

水——海——天地

小石小木大山

中国——四海——天地

小米粒—大粮仓

小洞穴旷野

人——万物

毫末马体

(4)师总结归纳:

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这几个比较,“百川之水,莫大于海”,四海与天地比,好似小石小木与大山,中国与海内比,有如小米粒在大粮仓中,四海在天地之间,犹如小洞穴在旷野里,人与万物比,又如毫末在马体上,同样的“四海”因为所比的对象不同,也被比成了“大粮仓”和“小洞穴”,同一个事物,可以是大的,也可以是小的,我们很自然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事物的大和小是相对的。(出示板书)

水——海——天地

小石小木大山大和小

中国——四海——天地是相对的→

小米粒—大粮仓

小洞穴旷野

人——万物

毫末马体

3.由课内知识延伸至课外,进一步理解庄子思想的深刻含义。

(1)师点拨:由前面我们所得出的“大小是相对的”结论,很容易能想到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相联系的相对论,空间的大小是相对的,时间的长短是相对的,《秋水》中的“少仲尼之闻”也反映出了另一种相对性,同学们想一想这指的是哪方面的相对性?(知识)

(2)庄子有句与此有关的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件物象,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得出不同的印象。在庄子看来,一样事物可以是大,又可以是小,可以是贵,又可以是贱,事物没有确定不变的标准,所以他提出了大小、贵贱、生死、物我等同的观点,即齐大小、齐贵贱、齐生死、齐物我,这就是庄子思想颇具特色的“齐物论”。(出示板书)

水——海——天地

小石小木大山大和小齐(以…为同)大小天地与我并行

中国——四海——天地是相对的→齐生死→

小米粒—大粮仓齐物我万物与我合一

小洞穴旷野

人——万物

毫末马体

(3)师:这些看来很深奥的道理庄子也是通过讲寓言故事的形式来告诉大家的,上节课后,我布置大家回去找一些庄子最有名的寓言故事,有没有同学找到庄子讲的有关生死的小故事?

生讲述“鼓盆而歌”的故事,师同时放幻灯。

师点拨:这个看起来有点无情的故事恰恰体现了庄子的生死观。人一旦死去,埋掉、烧掉化为泥土,散为尘垢,甚至连意识也没有,这给人带来了无限的恐惧,无怪乎王羲之要说“岂不痛哉”而庄子则认为人开始是没有生命的,只有气息形成“形”,“形”变成“生”,“生”又变成“死”,最后又归为气息。这样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好象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自然。这样的观点不是让人轻视生命、一心求死,而是要人呵护生命,不因为死亡的到来而忧伤生命。

(4)师:下面我们要讲的故事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关于庄子做梦的故事,请查到这个故事的同学为大家讲述一下。

生讲述故事,师放幻灯。

师点拨:以梦喻志是文人常用的方法,著名的有南柯一梦、黄粱美梦,都是些平生穷困潦倒的人,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一旦梦醒,一锅黄粱尚未煮熟,而南柯也不过是一个蚂蚁窝。他们梦的是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求之不得就产生破灭感。而庄子的梦更奇异、更优美,翩翩而飞的小蝴蝶徜徉在大花园中,蝶儿飞舞在花丛间,逍遥在阳光空气下,在这里天地万物与我合二为一,达到了物我相忘的境界。庄子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精神上无限自由的世界,从整体处观察事物,从各个角度作全面的透视,不以人类为中心,不以自我为中心,取消了天地万物和我对立的宇宙观,达到万物合一的境界。

4.讨论体会庄子思想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师;现实生活中物质的欲望、名利都可以是牵制我们自由的东西,照庄子看来,人、物欲、自然等等都应该是一个和谐自然的整体,人类的行为与行事都应合乎自然的运行。对于现世人类无止境的贪欲与物化,庄子的思想无异是调剂人心的清凉剂。下面请同学们的四人小组讨论一下现实生活中的那些例子是可以体现庄子思想的时代意义的。

生讨论略(可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物欲过度的追求而失控浮躁等方面展开)

5.师小结:庄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一节课的时间只能“蜻蜓点水”,其中的睿智与哲学还需要我们在课后进一步感悟与领会。在上课开始的时候曾经说过,在我们心灵生病的时候,会需要进进药店,可是任何药也不能吃得过量,否则也会有负面的效应,所以关键的是对度的分寸拿捏。

《秋水》反思

今天下午上《秋水》一文,在导入新课阶段,我引用了南怀瑾的一句话“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介绍了道家思想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以及它对于心灵生活的滋润。又引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中的“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一句,指出了《庄子》著作的的艺术风格,学生感到很新鲜。然后又让学生试着介绍他们所了解的有关庄子的生平事迹以及《庄子》中的有关故事等,从学生的介绍来看,他们对庄子其人其书的了解是很有限的,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里是一级达标学校,是全市最好的生源;可见他们在初中时候的课外阅读是比较狭隘的)。为了让学生对庄子其人其书产生点兴趣,我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扼要地概括介绍了庄子的生平与思想,介绍了《庄子》一书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与基本艺术风格。然后选择了几个比较典型的能体现庄子个性风采的故事片段,如鼓盆而歌,拒不为相、路遇骷髅等介绍给学生,从他们的惊讶的反映可见出他们对庄子这个人是有点兴趣了。接着顺水推舟。转入对《庄子·秋水篇》的全篇思想内容要点的介绍,强调原文全篇的主要意图是在于表达“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但是如果单独将其开头部分抽取(即课文的节选部分),它还给人以关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不能骄傲自大”“人贵有自知之明”“谦受益,满招损”等等的启示。上述启示在赏析中,学生基本上能说出。

本课计划用一节课教完,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我只用了30分钟多一点,前面近15分钟用以课前口语训练以及对第22课《寡人之于国也》一课的总结性复习问答。这学期文言文快要结束了,我想得告诉学生学会自己分类整理语言点,即按照易错读字、通假字、古今异义、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知识点来梳理,以便复习巩固,因此这节课在赏析的同时向学生提示、点拨了本课的重点的字词句,在黑板上板书了部分语例,并将此项工作布置为课后作业。课后找了几个学生谈话,了解对这堂课听课的反馈。大部分学生表示听得懂,这篇课文比较浅易。这让我有点担忧:因为感觉浅易,觉得没有什么值得深究的问题了,可能只是知之皮毛。这篇课文是节选,只是原文《秋水》篇的一个开头部分,部分与整体的内涵在读者的阅读理解来看又会存在一些出入。

在〈1〉班讲这篇课文时,我把课文中的提到的伯夷与孔子这两个人的用意作了个具体的解释,介绍的了庄子的“知量无穷”的观点。指出文本中海若与河伯的象征蕴涵,如果说海若是庄子的自我写照,那么河伯则是儒家门徒之类的投影,孔子及其门徒们在这个文本中是一个被奚落和挖苦的对象,这是庄子的诡秘之处。(1)班的叶莹莹同学对“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一句如何理解提出了疑问,这是我事先估计到的。在讲解过程中,我对此也做了简要阐述:《秋水》的主体是河伯与海若的七次对话,对话的核心内容就是庄子的无限相对思想。河伯与海若在后面的对话中也曾提到孔子与伯夷,原文是“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与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意思是伯夷辞让君位以成就好名声,孔子大谈天下事以显示自己学识渊博,他们的自满,不就好像你刚才在秋水面前洋洋自得样子吗?通过这样的补充介绍,学生对节选部分的思想内涵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秋水》教案参考 篇8

教学目的:

1、 简单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3、掌握“非……则……”、“见……于……”两个特殊句式;

4、理解本文寓意;

5、分析其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1、在背诵的基础上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结合本文寓意进一步分析庄子的思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

主要是字词和朗读情况。

二、导入新课:

以庄子及其基本思想导入,主要含以下四个方面:

(一)、“老庄”;

(二)、基本思想:

1、主张“天道无为”(故事分析-“庄子钓于濮水”);

2、主张相对主义的认识论(《逍遥游》);

3、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秦失吊老聃”-《养生主》)。

详细解说:

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庄子》一书,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融于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 形象结合起来;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词汇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鲁迅先生曾称赞他的文章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书中的寓言很多。

3、听录音:

正音,疏通文意: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

秋水时至顺流而东行东面而视

(2)、古今异义词:

百川灌河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至于北海

(3)、特殊句式(并在课文中找出例句,译成现代汉语):

非……则……

见……于……

(4)、解释以下词语(并举一个例子):

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4、集体朗读,思考:

(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2)、河伯见了北海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3)、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以上三问结合课文回答)

(5)、这篇文章的寓意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篇文章通过寓言设喻,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只有经过的别人的比较,才能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骄傲自大,就难免会贻笑大方。)

5、分析特殊句式:

(1)、闻道百……………………(定语后置)

(2)、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

(3)、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5)、百川灌河--百川灌()河。

(6)、()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7)、()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5)(6)(7)为省略句。]

三、语法总结

省略句:

1、省略主语:

例: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捕蛇者说》

2、省略谓语:

例: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鸿门宴》

3、省略宾语:

例: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秋水》教案参考

阅读全文
以上是国学啦为你收集整理的秋水优秀教案 《秋水》教案参考全部内容。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相关文章
© 2024 国学啦 guoxuela.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