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古代的山西省。
传说,孟母三迁是一位贤慧的母亲,她有三个儿子,他们分别叫孟春、孟夏和孟秋。当时,山西省正处于战乱之中,人们生活在极大的危险之中。为了保护家人免遭战乱之害,孟母决定带着三个儿子迁徙到其他地方去。
一天,孟母带着三个儿子准备上路。她告诉他们要勇敢、勤劳、忠诚、团结,并要相信上帝会保佑他们。然后,她就带着三个儿子开始了远行。
在旅途中,孟母不断劝导她的儿子要勤劳、忠诚、团结;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不要怕困难;要相信上帝会保佑他们;要有勇气去面对困难;要有耐心去克服困难;要有信心去战胜困难……
旅途中的路途并不平坦,但是孟母依然陪伴着她的三个儿子一起前行。最后,在一片落叶归根之地——陕西省——孟母实现了她的愿望:将三个儿子安全地送到了目的地。
孟母对她的三个儿子说:“你们应该感谢上帝,感谢上帝使我们能够安全到达目的地,也感谢上帝使我能够将你们安全送到这里.“
此后,孟春、孟夏、孟秋都成力量大强者,并把陕西作为新家乡,用心栽培,使得陕西变得富庶昌盛,而这一切都归功于当年勇敢耐心的“孟母三迁”!
孟母三迁的故事
成语孟母三迁,出处:汉代刘向的《列女传·母仪》。意思:旧时用以称颂贤母善于教子。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孟母三迁的故事,欢迎阅读!
孟母三迁的故事 篇1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出处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汉·赵歧《孟子题词》
解释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形容家长教子有方。
孟母三迁的故事 篇2孟子,名柯。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
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孟母三迁的故事 篇3原文
孟母三迁西汉·刘向《列女传·卷一·母仪》:“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ǎ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处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处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能够处子也。”遂居于此。
译文
孟子年少时,家住在坟墓的附近。孟子经常喜欢在坟墓之间嬉游玩耍。孟母见此情景,就觉得这个地方不适合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迁到市场附近居住下来。但是,孟子又玩闹着学商人买卖的事情。孟母又觉得此处也不适合孟子居住,于是又搬迁到书院旁边住下来。此时,孟子便模仿儒生学作礼仪之事。孟母认为,这正是孟子所适宜居住的地方,于是就定居下来了。
成语寓意
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现代的人们不仅仅要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
给人很多的思维.在个人空间,在居住方面,在社交圈里.在生活中,环境造就人才,环境也淹没才人。
环境重要,比如把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交给一只母狼去抚养,婴儿长大后就具有狼的很多生活习性。
内因起主导作用,外因起决定作用。
说明社会环境与一个人、个性是青少年的成长有直接的关系。孟子之后成为大学问家,与社会环境对他的熏陶感染有很大关系。
空间就应适应、助益人的生长。在人们脱离不了市,不能任意选取栖居的。
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起重要作用。孟母三迁,说的足孟子母亲为了教育孟子和为了孟子的成长而三次选取居住环境的故事。这则故事又叫“孟母择邻”、“慈母择邻”。孔子认为:“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这和“孟母三迁”故事一样,都强调了选取居住环境的重要性。
“孟母三迁”故事为历代所称述。如,东汉赵岐《孟子题辞》:“孟子生有淑质,风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宋代苏拭作《崔文学甲携文见过》:“自言总角岁,慈母为择邻”。元代关汉卿《蝴蝶梦》:“想当年孟母教子,居心择邻;陶母教子,剪发待宾。”等等。“孟母三迁”成为后世母亲重视子女教育的典型,影响至今。
孟母三迁的故事
《鱼我所欲也》词语解释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的作品,选自《孟子·告子上》。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鱼我所欲也》词语解释,...
《孟母三迁》阅读答案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时常需要做些阅读题,而与阅读题如影随形的则是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
《孟母三迁》原文阅读及翻译 翻译是在准确(信)、通顺(达)、优美(雅)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
中国古代四大贤母的历史典故 每个人一生,母亲对自己的影响总是巨大的,一个母亲是否有文化,是否品行端庄,是否教子有方,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