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投诉联系我们 手机版 热门标签 国学啦
您的位置:国学啦 > 荀子·仲尼翻译 《荀子·仲尼》文言文及解释

荀子·仲尼翻译 《荀子·仲尼》文言文及解释

2023-04-13 00:43 文言文

荀子·仲尼翻译 《荀子·仲尼》文言文及解释

荀子·仲尼翻译

荀子·仲尼(Xunzi)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荀子》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荀子·仲尼翻译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不仅使得西方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而且也使得中国人能够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人开始将《荀子》翻译成多种语言。

20世纪50年代初期,日本学者高田明开始将《荀子》翻译成日文版本。1956年,高田明出版了《论语注释集成·仲尼注释集成》一书,这是一部全面而准确的日文版本。此后,高田明又出版了《仲尼注释集成·六书注释集成》、《仲尼注释集成·大学注释集成》、《仲尼注释集成·庄子注释集成》三部作品。

1960年代初期,由李渔、李志勇、李志南三位学者合著的中文版本引起了很大反响。这部作品不但保留了原文内容的完整性,而且还加入了大量的原创内容。此外,还加入了大量当时相关学者对原文内容的批判性分析和评估。

随后几十年间,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出版了大量关于“论语”、“庄子”、“大学”、“中庸”等古典文章的译本。例如1985年由德国学者H.G. Creel出版的《The Wisdom of Confucius and Other Chinese Classics: An Anthology of Translations from the Chinese Classics with Introductions and Notes by H.G. Creel  》一书便是一部优秀的作品。此外还有由John Knoblock出版的三卷本  《Xunzi: A Translation and Study of the Complete Works  》 (1989-1994年出版) ;由Paul Goldin 和 Ivanhoe 共合译出版 的  《The Essential Xunzi: 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the Complete Text (2003)  》 等作品也都是优秀之作。

《荀子·仲尼》文言文及解释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荀子·仲尼》文言文及解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作者:荀况

仲尼之门,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乎五伯。是何也?曰:然!彼诚可羞称也。齐 桓五伯之盛者也,前事则杀兄而争国;内行则姑姊妹之不嫁者七人,闺门之内,般 乐奢汏,以齐之分奉之而不足;外事则诈邾袭莒,并国三十五。其事行也若是 其险污淫汏也。彼固曷足称乎大君子之门哉!

若是而不亡,乃霸,何也?曰:于乎!夫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夫孰能亡之? 倓然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是天下之大知也。安忘其怒,出忘其雠,遂立为仲父, 是天下之大决也。立以为仲父,而贵戚莫之敢妒也;与之高国之位,而本朝之臣莫 之敢恶也;与之书社三百,而富人莫之敢距也;贵贱长少,秩秩焉,莫不从桓公而 贵敬之,是天下之大节也。诸侯有一节如是,则莫之能亡也;桓公兼此数节者而尽 有之,夫又何可亡也!其霸也,宜哉!非幸也,数也。

然而仲尼之门,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五伯,是何也?曰:然!彼非本政教也, 非致隆高也,非綦文理也,非服人之心也。乡方略,审劳佚,畜积修斗,而能颠倒 其敌者也。诈心以胜矣。彼以让饰争,依乎仁而蹈利者也,小人之杰也,彼固曷足 称乎大君子之门哉!

彼王者则不然:致贤而能以救不肖,致强而能以宽弱,战必能殆之而羞与之斗, 委然成文,以示之天下,而暴国安自化矣。有灾缪者,然后诛之。故圣王之诛也綦 省矣。文王诛四,武王诛二,周公卒业,至于成王,则安以无诛矣。故道岂不行矣 哉!文王载百里地,而天下一;桀纣舍之,厚于有天下之埶,而不得以匹夫老。故 善用之,则百里之国足以独立矣;不善用之,则楚六千里而为雠人役。故人主不务 得道,而广有其埶,是其所以危也。

持宠处位,终身不厌之术:主尊贵之,则恭敬而僔;主信爱之,则谨慎而嗛; 主专任之,则拘守而详:主安近之,则慎比而不邪;主疏远之,则全一而不倍;主 损绌之,则恐惧而不怨。贵而不为夸,信而不处谦,任重而不敢专。财利至,则善 而不及也,必将尽辞让之义,然后受。福事至则和而理,祸事至则静而理。富则广 施,贫则用节。可贵可贱也,可富可贫也,可杀而不可使为奸也:是持宠处位终身 不厌之术也。虽在贫穷徒处之埶,亦取象于是矣。夫是之谓吉人。诗云:“媚兹一 人,应侯顺德,永言孝思,昭哉嗣服。”此之谓也。

求善处大重,理任大事,擅宠于万乘之国,必无后患之术,莫若好同之,援贤 博施,除怨而无妨害人。能耐任之,则慎行此道也;能而不耐任,且恐失宠,则莫 若早同之,推贤让能,而安随其后。如是,有宠则必荣,失宠则必无罪。是事君者 之宝,而必无后患之术也。故知者之举事也,满则虑嗛,平则虑险,安则虑危,曲 重其豫,犹恐及其祸,是以百举而不陷也。孔子曰:“巧而好度,必节;勇而好同, 必胜;知而好谦,必贤。”此之谓也。愚者反是:处重擅权,则好专事而妒贤能, 抑有功而挤有罪,志骄盈而轻旧怨,以吝啬而不行施,道乎上为重,招权于下以妨 害人。虽欲无危,得乎哉!是以位尊则必危,任重则必废,擅宠则必辱,可立而待 也,可炊而竟也。是何也?则堕之者众,而持之者寡矣。天下之行术,以事君则必 通,以为仁则必圣,立隆而勿贰也。然后恭敬以先之,忠信以统之,慎谨以行之, 端悫以守之,顿穷则从之疾力以申重之。君虽不知,无怨疾之心;功虽甚大,无伐 德之色;省求多功,爱敬不倦;如是则常无不顺矣。以事君则必通,以为仁则必圣, 夫之谓天下之行术。

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也。有人也,埶不在人上,而羞为 人下,是奸人之心也。志不免乎奸心,行不免乎奸道,而求有君子圣人之名,辟之, 是犹伏而咶天,救经而引其足也。说必不行矣,俞务而俞远。故君子时诎则诎,时 伸则伸也。

注释

(1)竖子:童子。

(2)五伯:“伯”通“霸”,即指春秋五霸。

(3)杀兄而争国:只为了争夺王位,让人杀了他的哥哥公子纠。

(4)般乐奢汏:纵情作乐,奢侈放纵。

(5)诈邾袭莒:欺骗邾国,袭击莒国。

(6)倓然:一见之下,形容安然不疑。

(7)这句话是说:起初,管仲辅佐公子纠与齐桓公争夺君位,管仲曾经用箭射伤齐桓公的事情。

(8)大决:英明的决断,伟大的决断。

(9)距:通“拒”,抵抗,反对。

(10)大节:关键。

(11)綦:极。文理:指礼仪制度。

(12)乡:通“向”,趋向,追求。

(13)委然:有文采。

(14)四:指密、阮、共、崇四个小国。

(15)二:指纣王和妲己。

(16)僔:通“撙”,谦恭地后退。

(17)嗛:通“谦”,谦虚。

(18)详:详明。

(19)徒处:独处。

(20)出自《诗经?大雅?下武》。

(21)大重:高的官职。

(22)同:和协。

(23)节:适度,适当。

(24)竟:完毕。

(25)堕:通“隳”,毁坏的意思。

(26)伐:自夸,自诩。

(27)辟:读“譬”音。

(28)经:通“缢”,上吊自杀。

翻译

孔子门下,即使五尺高的童子,言谈中也耻于谈论春秋五霸。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他们认为春秋五霸的确不值得称道。齐桓公,是五霸中最负盛名的,但在以前,为了争夺国家的政权,它杀死了他的哥哥;现在,在家庭内部,姑姑、姐姐,妹妹中没出嫁的有七个,在宫廷之内,他更是纵情作乐、奢侈放纵,齐国收入的一半还不够他消费;对外,他欺骗邾国、袭击莒国,吞并国家三十五个。他的所作所为是这样的险恶肮脏、骄淫奢侈,这样他怎么能够为孔子的门下得所称道呢?

“齐桓公这样,齐国没灭亡反而称霸诸侯,这是为什么呢?”

答道:“哎呀!那齐桓公掌握了治理天下的重要关键,谁还能灭掉他呢?他毫不怀疑管仲的才能,坚定不疑地把国家托付给他,这是天下最大的明智。安定后忘掉了自己危急时的愤怒,忘记了管仲曾经射了自己一箭,最终把管仲尊称为仲父,这是天下最大的决断。把管仲尊称为仲父,这样国内的亲族就没有人敢嫉妒他了;又给他高氏、国氏那样的尊贵地位,这样朝廷上的大臣没有谁敢怨恨他;给他三百社的封地,而富人没有谁敢与他为敌;高贵的、卑贱的、年长的、年轻的,都非常有秩序地随着齐桓公去尊重他;这些都是治理天下的重要关键。诸侯只要掌握了像这样的一个关键,就没有人能灭掉他;何况齐桓公全部掌握了这几个关键,又怎么可能被灭掉呢?他称霸诸侯,是理所当然的啊,不是侥幸得来的,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啊。

“但是孔子门下的弟子,即使五尺高的童子,也耻于谈说五霸。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五霸不把政治教化作为治国的根本,没有尽力推崇礼仪,教化人民,不能使人心悦诚服;他们只是些注重方法策略,合理安排作息,使人民积蓄财物,加强战备因而能打败他们的敌人,他们依靠计谋取胜,以谦让来掩饰争夺,以仁爱之名来追求实利,他们是小人中的佼佼者,这样的人怎么会被孔子门人称道呢?”

那王者就不是这样:他们自己极其贤能,能够去救助不贤的国君;自己极其强大,能够宽容弱国;一旦开战,就必定能够使对方危亡,但却耻于和那些国家争斗;把完备的立法制度公布天下,实行暴力的国家自然就会转变;如果还有祸国殃民、谬误乖戾的,然后再去谴责惩罚他。所以圣王消灭的国家很少。周文王只讨伐了四个国家,而周武王只消灭了两个国家,周公完成了周朝称王天下的大业,到了周成王的时候就没可消灭的国家了。那礼义之道难道就不能实行了么?文王实行了礼义之道,虽然只占有百里见方的国土,但天下被他统一了;夏桀,商纣王抛弃了礼义之道,虽然实力雄厚得掌握了统治天下的权力,却不能像平民百姓那样得到寿终。所以,善于利用治国之道,百里见方的国家也可以独立于世,不善于利用治国之道,就会象楚国那样,即使土地广阔也会为秦国所役使。所以,君主不致力于掌握治国之道而只求扩展他的权势,这就是他危亡的原因。”

保持尊宠、守住官位、终身不被人厌弃的方法是:君主尊敬你,你就恭敬而谦退;君主信任喜爱你,你就谨慎谦虚;君主专任自己,你就谨慎守职而详明法度;君主接近自己,你就顺从而不邪恶;君主疏远你,你要保持专一而不背叛;君主斥退自己,你恐惧而不怨恨;地位高贵,也不奢侈过度;君主信任,不忘记避嫌疑;担负重任,不独断专行;财利到来,自己的功绩尚不足以享有它,就必须辞让之后才接受;幸福之事来临,就适当地对待它,灾祸之事来临,就冷静地去处理它;富裕了就广泛实行恩惠,贫穷了就节约费用;要可以处贵,可以处贱,可以处富,可以处贫,可以杀身成仁却不可以去做坏事,这便是保持尊宠,居守官位,终身不被人厌弃的方法。即使处在贫穷孤立的境况下,也能按照这种方法去做,这样就可称为吉祥的人。《诗经》上说:“人民爱戴武王这个人,能够顺应祖先的德行。永远心怀忠孝之心,继承父业多修明!”说的就是这种人啊。

寻求妥善地身居要位,掌握重要的权力,能够在万乘大国独自拥有君主的恩宠而又不会有后患的方法是:最好和君主同心同德,引进贤人,广施恩惠,消除怨怒,不去妨害别人。自己的能力能够担负起这重大的职务,那就谨慎地奉行上述这种方法;自己的能力如果不能够胜任这一职务,而且怕因此而失去君主对自己的宠爱,那就不如及早和君主同心同德,推荐贤人,把职务让给能人,而自己则心甘情愿地追随在后。如果这样,得到君主的恩宠就必定荣耀,失去君主的恩宠也肯定没有罪过。这是侍奉君主者的`法宝,而且也是没有后患的方法。所以聪明人做事,圆满时考虑不足,顺利时考虑艰难,安全时考虑危险,多方面做好准备,仍然怕遭到祸害,这样即使办了很多事情也不会失误。孔子说:“机智而又遵守法度,就一定能做得恰到好处;勇敢而又善于跟别人合作,就一定能胜利;学识渊博而又谦虚,就一定会有德才。”说的就是这种道理。愚蠢的人与此相反:他们身居要职,独揽大权,喜欢独断专行,而嫉妒贤能,压制有功的人,排挤有罪过的人,骄傲自满轻视与自己有旧怨的人。为人吝啬,不能对下施加恩惠;为了抬高自己而妨害了别人,这样的人要是没有危险,可能吗?所以,这种人职位高贵就会有危险,权势大就会会被罢免,虽然独受宠爱却一定会遭到耻辱,这是可以立刻到来的,是不用一顿饭的工夫的。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毁害他的人多而扶持他的人少啊。

在天下处处能行得通的办法,用来侍奉君主就一定会通达,用它来做人就必定会圣明。确立礼法为最高的准则而不三心二意,然后用恭敬的态度来引导它,用忠信来统率它,小心谨慎地实行它,端正诚实地保护它,如果遇到了困难就顺从它,并反复强调它;即使君主不了解,不重用自己,也不怨恨,即使功劳很大,也不夸耀自己;少提要求,多立功劳,敬爱君主始终不倦。用这种方法侍奉君主就必然通达,用它来做人就一定会圣明,这就叫做天下通行的办法。

年轻的侍奉年长的,卑贱的侍奉高贵的,不贤的侍奉贤能的,这是天下的普遍原则。有些人地位不在别人之上,而已处在人下为耻,这是奸邪之人的想法。思想上没有除掉奸邪的念头,行动上没有消除奸邪的方法,却企求得到君子、圣人的名声,这就好像是趴在地上去舔天,要救上吊的人却去拉他的脚,这必定是行不通的,这样就会愈去愈远。所以,君子要根据时势变化,需要忍耐时候就忍耐,容许施展抱负时候就施展抱负。

作者简介

荀况(约前313---前238)古代哲学家、教育家,世称荀子。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先秦思想之集大成者。其家世及早年经历不详。只知他曾几次游学于齐国的稷下学宫,并三为祭酒(学宫领袖),在稷下先生中被称为“最为老师”(最受尊重的老师)。后依楚国春申君为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令,春申君死后被解职,遂不再从事政治活动,居于兰陵,讲学著书,终老其地。司马迁说他:“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其实他是战国末期儒家最后的一位大师,又评判和综合了道、法、墨、名等百家学说,形成表里内法、礼法结合的政治观。其学生儒法分流,浮邱伯、大毛公、张苍和韩非皆为其著名弟子。今传《荀子》一书,凡20卷,32篇,多为其所著,仅《大略》一下6篇,为其弟子所论述。

在人性问题上,荀子与孟子看法相反,提出性恶论,认为人性是恶的,即:“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人为)也。”否认了人的所谓先验道德,强调通过后天的教育、环境,通过礼仪法治来改造和约束人性。因而强调教育“化性起伪”的重要作用。主张以培养士、君子、圣人为教育目的,“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以士为最低目标,以圣人为最高目标。主张用人应根据儒者的德才而任之,大才大用,小才小用,无才不用。在教育内容上,重视读经,认为儒家诸经各有不同特点,在培养人才方面,亦各有不同作用,但重点应放在学《礼》上。他认为“《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是学习的总纲。荀子隆礼,已有重法的一面,他说:“学也者,礼法也”,把礼与法结合。在教学上,认为求知过程包括闻、见、知、行四个环节,特别强调知对行的依赖,强调学以致用,在教学原则和方法上,重视专一有恒、积渐除蔽,择善而从,强调学思兼顾、参验反省。尤其是强调教师的重要作用,提倡尊师,认为教师的作用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法制的存废、人心的善恶好坏。把教师提高到与天、地、君、亲并列的地位。荀子也对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认为“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这四者就是:尊严而惮、(老日)艾而信、诵说而不陵不犯和知微而论,只有具备这四个条件,才可以为师。

《荀子·仲尼》文言文及解释

阅读全文
以上是国学啦为你收集整理的荀子·仲尼翻译 《荀子·仲尼》文言文及解释全部内容。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相关文章
© 2024 国学啦 guoxuela.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